張家港百靈標本模型有限公司
聯系人:張先生
手 機:13506223680
手 機:13584473680
郵 箱:cnbbmx@163.com
605340177@qq.com
網 址:www.preciseagent.com
地 址:蘇州市張家港市樂余鎮4號橋
人體標本模型的標本簡介
1859年,英國生物學家C.R.達爾文出版《物種起源》一書,闡明了生物從低級到高級、從簡單到復雜的發展規律。1871年,他又出版《人類的起源與性的選擇》一書,列舉許多證據說明人類是由已經滅絕的古猿演化而來的。但他沒有認識到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,也未能正確解釋古猿如何演變成人。F.恩格斯提出了勞動創造人類的科學理論,1876年他寫了《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》一文,指出人類從動物狀態中脫離出來的根本原因是勞動,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也是勞動。文章論述了從猿到人的轉變過程:古代的類人猿Z初成群地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森林中,后來一部分古猿為尋找食物下到地面活動,逐漸學會用兩腳直立行走,前肢則解放出來,并能使用石塊或木棒等工具,Z后終于發展到用手制造工具。與此同時,在體質上,包括大腦都得到相應的發展,出現了人類的各種特征。恩格斯把生活在樹上的古猿稱為“攀樹的猿群”,把從猿到人過渡期間的生物稱作“正在形成中的人”,而把能夠制造工具的人稱作“完全形成的人”。隨著化石材料的不斷發現,測定年代方法的不斷改進,人們對人類起源的認識也不斷深化。盡管存在的問題還很多,但目前已經可以大致勾劃出人類起源和發展的線索。
簡介
所謂人體標本就是由真實的人體,經過一系列的化學處理后所制成的標本。過去用福爾馬林浸泡的標本易變色、易變形,保存時間也不長?,F在的標本都是塑化技術,這是上世紀70年代由德國人岡瑟·馮·海根斯發明的,中國于2000年引進。塑化保存的標本都是經過了脫水、脫脂,所有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都是肌肉組織,看起來也就更勻稱和美觀,而經過這樣一項技術,標本可以保存500年之久。
塑化是一種把器官組織里的水分用液體硅樹脂混合物替代,把組織變成能永久保存的標本的過程。
發明歷史
塑化技術是有德國解剖學家岡瑟·馮·海根斯發明的。
他是為解剖學做教具……
他的靈感來自于文藝復興時期的解剖學家的作品。
他的絕大多數人體標本是在中國塑化的(據說他雇傭了200名中國工人),這項技術需要大量勞動力,而且非常耗時,一年的時間只能做出一具標本(他的zhuanli到期后,這項技術由美國人D·康寧改進,只需花原來1/10的時間)。
塑化首先需要把尸體清洗干凈(就像給活人洗澡那樣清洗)
然后放在丙酮中浸泡,除掉體內組織的水分,為注入硅樹脂聚合物做準備
經過全身浸泡后,尸體被送入全身塑化器中,通過降低里面的壓力使丙酮變成氣體從尸體里蒸發出來,聚合物就被壓進去
Z后在皮膚上涂上催化劑,開始兩天的固化
尸體塑化大約需要50000美元。